目錄
阿波羅計劃向英特爾投資50億美金支持18A製程。
前腳有高通提收購,後腳就來了救星?外媒稱,風投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(APO),計劃向英特爾投資50億美金。全公司押注18A製程,最後救命稻草能抓住嗎?
英特爾的救星來了?
幾天前,高通收購英特爾的消息,成爲整個半導體行業今年來掀起的最大的巨震。
曾經芯片巨頭的翹楚,竟以如此方式「落幕」,讓衆人唏噓不已。
而現在,整件事情好像又有了轉圜的餘地。
彭博最新報道稱,美投資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(APO)計劃要向英特爾投資高達50億美金的股權投資。

這是這家另類資産管理公司,對其轉型戰略投出的信任票。
據知情人士表示,英特爾內部高管一直在權衡APO的提議。
而且,他們目前還未就投資敲定任何內容,同時潛在投資規模可能會髮生變化,最壞的結果合作也可能破裂。
有網友打趣道,籤訂協議的條款書,可能就是這樣的:

截止收盘,双方的股价均有上涨。


高通收購,APO投資
昔日半導體帝國,如今一敗再敗,市值僅剩931億美金。
一直以來,颱積電、三星、英特爾,在半導體領域中呈「三足鼎立」之勢。不過幾年時間,一場可怕的巨變已然出現。
台積電依舊是世界頂級半導體代工廠,而另兩者曾高呼追趕TSMC,卻迅速墜落。
在CE Pat Gelsinger帶領下,英特爾一直在實施一項高昂的計劃,希望通過重塑自身,引入新産品、新技術、和更多客戶。
然而,這一舉措帶來的是,不斷噁化的財報,以及對所有人信心地不斷削弱。
8月公佈的2024第二季度財報,仍然令人失望——公司營收128億美元,淨收入暴跌85%。
數據統計顯示,從7月底到8月初,在短短幾天內英特爾股價暴跌30%,市值蒸髮了390億美元。
恰在這期間,英特爾高層下髮全員信,宣佈要全球裁員1.5萬人,計劃要在2025年節省百億美元成本。

種種趨勢表明,英特爾的光輝已然不在。
恰在存亡之際,總部位於聖地亞哥的高通正醞釀對英特爾友好收購,而這將成爲有史以來最大並購交易之一。
消息一出,轟動了整個芯片圈。
不過,現在出現的救命稻草——APO從上世紀90年代成立起,便是一家專門從事不良資産投資的專家公司。它以保險、收購和信貸而在業界聞名。
此前,英特爾與APO曾建立過合作關繫。
今年6月,前者同意以110億美元,向APO出售一家控製愛爾蘭工廠的合資企業的股份,爲其工廠網絡的大規模擴張引入更多外部資金。

此外,APO在芯片製造領域也有其他的經驗。
比如,去年同意領投9億美元對西部數據進行投資,購買可轉換優先股。
6月曾獲110億美元「支援」
今年6月,在APO牽頭下,英特爾用晶圓廠Fab 34的49%合資企業股權,換到了多達110億美元的融資。
位於愛爾蘭萊克斯利普的Fab 34,是英特爾先進大批量生産(HVM)設施,專爲採用Intel 4和Intel 3工藝技術的晶圓而設計。
Fab 34標誌着,極紫外光刻技術(EUV)首次在歐洲被用於大批量生産。

除了Fab 34,英特爾在萊克斯利普還保有第二個製造廠——Fab 24。
一直以來,Feb 24都是英特爾14nm處理器生産的關鍵場所,同時也在爲自身客戶輸出産品。
根據籤訂的協議,合資企業有權在Fab 34製造晶圓,以滿足産品的長期需求,並爲英特爾代工客戶提供産能。
英特爾將持有合資企業51%控股權,同時,保留Fab 34及其資産的全部所有權和運營控製權。
截至目前,英特爾已在Fab 34投資了184億美元。
6月的投資交易,能夠讓其能夠釋放並重新調動這筆投資一部分,以放到其他闆塊,並推進Fab 34的建設。

交易細節
目前,Fab 34搭建已基本完工,並在去年9月開始,利用Intel 4技術大規模生産Ultra繫列處理器。
Intel 3技術的下一代數據中心産品Granite Rapids的生産工作,也正在進行當中。
合資企業將以「成本+利潤」的模式,爲英特爾生産晶圓。
另根據協議,英特爾需完成Fab 34的建設。而且,從合資企業購買晶圓,承諾最低購買量,供自身和外部客戶使用。
就財務報告而言,英特爾將合資企業的業績並入自己的淨利潤中,並將49%所有權利益的收入,計入歸屬於非控製性權益的淨利潤(虧損)。
英特爾預計,在前兩年,歸屬於此類非控製性權益的淨利潤較有限,但隨着工廠實現滿産,將會有所增加。
4年5個節點,外加1個工廠
英特爾自身,還有追趕的機會嗎?

想要扭虧爲盈,還得需要在兩方麵下功夫:一是成爲自有産品的技術領導者,二是向外部客戶開放晶圓廠與颱積電競爭。
這兩個目標,都以一個中心爲前提——重獲先進製程製造的領先地位。
不僅需要在芯片設計上成功,還要獲得大量投資,才能支撐其這項雄心勃勃的目標。
現在,他們不得不麵臨更加睏難的一個障礙,在PC CPU和傳統服務器CPU主要搖錢樹業務上,過去幾年來一直低迷。
而在英特爾能夠把控的事上,也做的令人印象深刻。
2022年底,《芯片與科學法案》的通過,獲得了美國政府高達30億美金直接資金,並吸引了知名風投Brookfield基礎設施公司,以及APO的共同投資。
此外,一些客戶爲其即將推出的18A製程預付費,該製程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投入生産。
18A對於英特來説,作爲四年計劃的第五個製程,至關重要。

這也是Gelsinger扭轉局麵,最核心的計劃。他曾表示,「我將整個公司押注在了18A製程上」。
據推測,18A憑藉在晶體管密度,以及背麵供電(backside power)的創新,將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製造技術。
它的背麵供電PowerVia技術,其原理是從下方向芯片晶體管供電,這解決了當前芯片一大難題。現代芯片都是通過晶體管上方多層佈線和互聯供電。
這項計劃,想要英特爾在2030年之前,成爲世界第二大代工大廠。
目前,台積電穩坐代工龍頭寶座,三星第二。
2月,微軟已經成爲英特爾客戶之一。幾天前,英特爾還宣佈了AWS成爲18A製程的客戶。

在芯片技術進展上,執行情況良好。
6月,英特爾官宣按計劃,將Intel 3製程投入大規模生産。這是在去年年底剛剛推出,也是五製程計劃中的第三個。
Intel 3是3nm製程,相當於台積電去年首次量産的製程。
隨後,緊跟着就是20A和18A製程,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首次投産,預計明年大規模量産。

英特爾的2030年模型
今年,英特爾開始將內部晶圓廠與「英特爾産品」部門(即內部設計芯片部門)進行分拆,並以第三方無晶圓廠公司的標準來計算産品部門的利潤率。
如你所見,即使英特爾芯片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後,該業務依然擁有24%的營業利潤率。
不過,當內部晶圓廠部門被剝離出來後,卻呈現出了高達70億美元的巨額虧損。

截至4月,英特爾已經從第三方預訂了150億美元的累計終身價值,而這些收入尚未顯現。
隨着這些客戶規模的不斷擴大,英特爾預計晶圓廠部門會在2027年實現收支平衡,最終在2030年達成30%的營業利潤率目標,年收入超過150億美元。
同時,英特爾的産品部門有望回歸40%的營業利潤率率,也就是公司在擁有工藝領先地位時的水平。
基於合理的收入假設,這應當能讓整個公司在2030年實現35%-40%的營業利潤率。
前段時間,英特爾的投資者關繫總監給出了一個模型——基於合理的行業增長前景,以及重新奪回英特爾已失去的部分市場份額,預計2030年的總收入將達到約1000億美元。
如果外部晶圓廠收入爲150億美元,英特爾的産品仍將佔其收入的絶大部分,即850億美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是在個人電腦市場疲軟和工藝製程落後的情況下,英特爾的産品在去年也實現了477億美元的收入。
因此,外媒在7月時推測,英特爾的這個「7年大躍進計劃」並沒有很「離譜」。
參考資料:
https://www.bloomberg.com/news/articles/2024-09-22/apollo-is-said-to-offer-multibillion-dollar-investment-in-intel
https://www.intel.com/content/www/us/en/newsroom/news/co-invest-program-news-2024.html
https://www.fool.com/investing/2024/07/22/where-will-intel-be-in-7-years/